outrunner 發表於 2020-7-7 13:01:21

個體識別

日本人用背甲花紋辨別椰子蟹個體以利野外長期追蹤。我發現寄居蟹大螯顆粒也可以用來識別個體,觀察脫皮前後的大螯顆粒分布有很高的一致性。

挑幾個例子來說明:

大型紫陸脫皮前後斜向顆粒附近:
https://i.imgur.com/viZI73y.jpg

小型紫陸前後脫皮三次斜向顆粒附近:
https://i.imgur.com/CTU2jir.jpg

小型紫陸脫皮兩次齒列附近顆粒,標示色點以利判讀:
https://i.imgur.com/zGW2vqM.jpg

此外,紫陸的大螯顆粒密度一般來說也比灰白來得低:(這兩張圖的Yˊˊ軸實際長度為13mm)

灰白:
https://i.imgur.com/5Azomwj.jpg

紫陸:
https://i.imgur.com/p2AjLFz.jpg

ps. 注意請勿混淆 [種類識別] 與 [個體識別]

tonycoenobita 發表於 2020-7-8 11:06:40

{:7_253:}

這個個體識別方法之前我在IG, 看有一位外國人有說過.

不過圖片沒有outrunner大大如此精細.:D

灰白和紫陸的斜向顆粒排列/數量, outrunner大大會不會也會看看是不是有很明顯分別?

outrunner 發表於 2020-7-8 12:44:43

tonycoenobita 發表於 2020-7-8 11:06
這個個體識別方法之前我在IG, 看有一位外國人有說過.

不過圖片沒有outrunner大大如此精細.


謝啦,這樣就能確定這個方法有用了。

斜向顆粒排列/數量這個問題比較麻煩,跟據大家的經驗是紫陸平均比灰白少,不過個體差異很大。舉例來說如果平均差一顆,但個體差異可以到兩顆,那就會有數量重疊的部分無法區分。排列的狀況倒是值得研究,不過我遇到的問題是不容易拍,縮進殼時會被腳蓋住。

總顆粒數量/密度倒是相對容易,差異也很明顯,也只需局部比對即可。這部分主要的問題是總量跟密度是兩個概念,然後顆粒似乎會隨著脫皮而增加,因此也需要長時間的觀察。

揮揮手 發表於 2020-11-9 02:48:46

拍的很清楚
不知道是用什麼拍攝的呢?

outrunner 發表於 2020-11-9 10:03:57

揮揮手 發表於 2020-11-9 02:48
拍的很清楚
不知道是用什麼拍攝的呢?

panasonic G9 + 45mm macro

uug4 發表於 2020-12-2 15:34:19

顆粒密度確實差很多!

zhouweilip 發表於 2021-2-18 13:53:03

哈哈,貼吧也拜讀了你的視頻,拍的真的很好。

SKY 發表於 2023-11-25 12:43:17

密度真的不同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個體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