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寄居蟹討論區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嚴心

2020第一次灰白陸寄居蟹繁殖紀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1-18 16:13:13 | 顯示全部樓層
嚴心 發表於 2020-11-18 11:31
感謝C聖大的建議,我今天就來試試人工上浮飼料
Z1~Z5都還好
直到大眼幼生期,前兩天撈了31隻,今天撈了37 ...

1.建議拿粗一點的虹吸管吸,一次吸個3隻,比較省力。吸幼生(不管死活)真的很累很累,想想努力了幾個月,終於要收穫的心情驅使下才做的來,不過最近這幾年都在吸屍體比較多

2.事實上的驅使我必須在晚上撈大眼幼生,畢竟白天要工作,晚上等小孩睡了才有時間撈幼生。

3.以數量來說,看嚴心大的收穫很多,我看成功率非常大,我想請問您的豐年蝦卵的牌子?

我很好奇一點,除了系統全旋缸外,其餘您的手續、步驟上好像沒有特別另外加上什麼,效果卻奇佳。反之,我這幾年屢屢嘗試將水產養殖的知識、技術加進陸寄居蟹人工繁殖,效果卻適得其反。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8 22:4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嚴心 於 2020-11-19 09:10 編輯
c聖 發表於 2020-11-18 16:13
1.建議拿粗一點的虹吸管吸,一次吸個3隻,比較省力。吸幼生(不管死活)真的很累很累,想想努力了幾個月 ...

1.我的豐年蝦牌子是(美國3A頂級紅標OSI豐年蝦卵)的分裝瓶,因為當初怕買太多用不完,就沒買整罐


2.我很好奇一點,除了系統全旋缸外,其餘您的手續、步驟上好像沒有特別另外加上什麼,效果卻奇佳。反之,我這幾年屢屢嘗試將水產養殖的知識、技術加進陸寄居蟹人工繁殖,效果卻適得其反。
=>因為第一次繁殖,我只能爬文跟隨時發問來解決問題沒辦法添加什麼想法
不知道C聖大有沒有在10月底之後再進行繁殖的情況
我目前只能猜測,假如寄居蟹繁殖的季節是5~11月,但是在夏天(7~8月)的情況更多釋幼,夏天釋幼的優點就是食物豐富,但實際上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10~11月的氣候反而更適合幼生?
但是你有使用冷水機,也應該排除這種氣候上的差異

我跟Howard有討論過,你應該有在嘗試新的技術、方法,不然你用一般的方式進行一定有基本的成果。相信這只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3.來貼一下我家大眼幼生缸的照片
我參考C聖大的之後,只能自己動手做一個簡易式的大眼幼生缸了但是昨天才將大眼缸的過濾管路接到系統式全旋缸的底濾缸,整個水質變得更佳穩定
昨天開始已經沒有大眼死亡的情形
沒想到大眼幼生比蚤狀幼生對水質的要求更高
當然也是因為所餵食的食物更容易污染水質的緣故




以下是幼生吃東西的影片,另外先前建議Howard用釣鉤鉤住食物飄動,吸引大眼幼生在飄動時進食,自己終於也可使用這一招了常觀察到有幼生在半空游到一半就停到上面去進食的情形
https://i.imgur.com/S8R7tPN.mp4

https://i.imgur.com/F9YJWO1.mp4

https://i.imgur.com/atzSzQL.mp4
最後上陸區會盡量在這星期完成
想請教C聖大,灰白陸寄居蟹的大眼幼生大概會在幾天後尋找螺殼、準備上岸呢?





發表於 2020-11-19 09:54:38 | 顯示全部樓層
嚴心 發表於 2020-11-18 22:48
1.我的豐年蝦牌子是(美國3A頂級紅標OSI豐年蝦卵)的分裝瓶,因為當初怕買太多用不完,就沒買整罐

1.我豐年蝦也是一樣的牌子。大陸卵比較便宜,但我用一次不習慣就沒用了,不同國家的卵在孵化時間、孵化後體型大小都有不同。
2.我的個體在10月還是有非常零星1、2次的抱卵,但我心力耗盡下就沒有再做繁殖了,也許下一年把水溫設定減一度變25度看看。

這些年我確實去學習水產養殖業關於養殖白蝦、大閘蟹的技術,觀察下來,陸寄居蟹與那些高經濟水產生物的人工繁殖有許多地方重疊,但也有它獨特需要照護的地方,但整體難度應該還是比白蝦、大閘蟹來的低。我近年主力是著眼於飼育上給予不同的的營養,因為豐年蝦雖然取得方便,但營養不夠,一般水產養殖業會給很多不同營養,我因此嘗試給予橈足類、輪蟲、活藻類、活菌類、人工飼料,但實際上效果並不佳,也許在量上需要做調整與修正。

3.關於您的大眼幼生缸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行動力與實踐力與完成度都非常高,雖說是簡易版。是路邊賣場買的方形塑膠盆改造,但步驟正確、很多面向都考慮到了,比我2012年第一次成功的設備優秀的多,您的DIY手作功力令人敬佩,這已經比許多外國人的大眼幼生缸都還要好很多。


Howard的吊勾法我也很激賞,感謝你們給了我很多靈感。大眼幼生約莫1星期會開始尋找螺殼,上陸大約還要慢個幾天,這段期間會開始嘗試爬到汽水區,配置幾個高於水面的石頭,讓他們可以攀附在上面,並方便爬回水下。可觀察大眼幼生背部後續有無長出深色的腸、神經,有的話,代表已有良好的發育。

至於要背負的貝殼部分,有無尋找上的困難?


 樓主| 發表於 2020-11-19 13:32: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嚴心 於 2020-11-19 13:39 編輯
c聖 發表於 2020-11-19 09:54
1.我豐年蝦也是一樣的牌子。大陸卵比較便宜,但我用一次不習慣就沒用了,不同國家的卵在孵化時間、孵化後 ...

2.我的個體在10月還是有非常零星1、2次的抱卵,但我心力耗盡下就沒有再做繁殖了,也許下一年把水溫設定減一度變25度看看。

這些年我確實去學習水產養殖業關於養殖白蝦、大閘蟹的技術,觀察下來,陸寄居蟹與那些高經濟水產生物的人工繁殖有許多地方重疊,但也有它獨特需要照護的地方,但整體難度應該還是比白蝦、大閘蟹來的低。我近年主力是著眼於飼育上給予不同的的營養,因為豐年蝦雖然取得方便,但營養不夠,一般水產養殖業會給很多不同營養,我因此嘗試給予橈足類、輪蟲、活藻類、活菌類、人工飼料,但實際上效果並不佳,也許在量上需要做調整與修正。
原來水產養殖還有這麼多不同的食物可以餵食,我相信幼生在野外可攝食的食物種類相當多元,只是就好像大洋藻類公司為了找出可用的藻類,也需要一堆藻類中篩選出可用的藻種一樣,這付出的時間跟心力相當可觀。
我也有過類似的想法,用綠藻水餵輪蟲,在用輪蟲餵幼生,幼生多餘的排放物又可以讓綠藻吸收,然後在同一個缸內達到一個小循環,這只是一個粗淺的想法,可操作的變數太多了。
你想給予幼生更多種食物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成長更快速、每一期轉換的更順利?
或者是上岸的機會更高?


3.關於您的大眼幼生缸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行動力與實踐力與完成度都非常高,雖說是簡易版。是路邊賣場買的方形塑膠盆改造,但步驟正確、很多面向都考慮到了,比我2012年第一次成功的設備優秀的多,您的DIY手作功力令人敬佩,這已經比許多外國人的大眼幼生缸都還要好很多。
謝謝,這都是參考你的方式製作出來的,明年就可以用玻璃訂作缸體,在自己配管,相信以後在大眼幼生的階段可以更順利。

Howard的吊勾法我也很激賞,感謝你們給了我很多靈感。大眼幼生約莫1星期會開始尋找螺殼,上陸大約還要慢個幾天,這段期間會開始嘗試爬到汽水區,配置幾個高於水面的石頭,讓他們可以攀附在上面,並方便爬回水下。可觀察大眼幼生背部後續有無長出深色的腸、神經,有的話,代表已有良好的發育。
至於要背負的貝殼部分,有無尋找上的困難?
好的,我在仔細觀察背部的顏色變化。
你問到了重點,正想請教黃蜑螺跟小稚螺是否可行?
有買一包小型玉螺,但是感覺還是偏大了一點


昨天晚上撈9隻
今早撈了48隻大眼幼生,還有2隻竟然沒有大螯,不知道是轉換失敗還是被攻擊導致
不過腹足一樣在游動,一樣放到大眼幼生缸裡了,不知這樣是否可進食
全旋缸內大概還有5~6隻死掉的大眼幼生



發表於 2020-11-19 14:19:39 | 顯示全部樓層
水產業者跟養殖牛豬一樣,會有分專門的階段,有的專門養母蝦,有的專門養苗、賣苗、有的專門把苗養大成成體。這些水產業者的苗都是論價的,如都像我們陸寄居蟹人工繁殖者一樣的折損率的話,基本上可能就要賠本倒閉了,所以他們都要衝高成功率。又水產養殖是門專門學問,臺灣有幾所水產技職學校,大學也有幾間有此科系,相關的文章、資料很多,業界則更多,所以會想嘗試去跨領域學習。
給予幼生不同食物的目的,是為了每期轉換順利,到發育為大眼幼生的比例可以大幅提高,一旦到了大眼幼生期,就可以比較安心了。

基本上給予綠藻是給吃食的,並沒有期待可以做一個循環,因為我們飼養的水體比起養殖業都小太多,藻水基本上養不起來。又輪蟲體型太小,對於陸寄居蟹幼生來說可能嗜口性不佳,但最近我覺得也許在養凹足幼生上可以派上用場,因為凹足幼生比較小。不過縱使額外準備一種餌料生物,都是很困難的,因光準備豐年蝦就累了

黃蜑螺好像就是蜑螺拿去去色的結果,是作為第一次上陸的標準貝殼。網路會以黃玉米螺做為商品名稱販賣。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1203256877676
拿這個網路拍賣賣家的商品來解說,黃玉米螺(小)的可作為第一次背負上陸,稚螺則是幼蟹1、2歲時所使用。如要大量(一包600元),墾丁大型貝殼店的[貝殼23]以及[墾丁攸活旅館對面無名貝殼店]可以買到,貝殼23更是可以網購。



您的缸目前似乎已經有百隻以上的大眼幼生?還有多少蚤狀幼生呢?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0 10:27:28 | 顯示全部樓層
c聖 發表於 2020-11-19 14:19
水產業者跟養殖牛豬一樣,會有分專門的階段,有的專門養母蝦,有的專門養苗、賣苗、有的專門把苗養大成成體 ...

水產業者跟養殖牛豬一樣,會有分專門的階段,有的專門養母蝦,有的專門養苗、賣苗、有的專門把苗養大成成體。這些水產業者的苗都是論價的,如都像我們陸寄居蟹人工繁殖者一樣的折損率的話,基本上可能就要賠本倒閉了,所以他們都要衝高成功率。又水產養殖是門專門學問,臺灣有幾所水產技職學校,大學也有幾間有此科系,相關的文章、資料很多,業界則更多,所以會想嘗試去跨領域學習。
給予幼生不同食物的目的,是為了每期轉換順利,到發育為大眼幼生的比例可以大幅提高,一旦到了大眼幼生期,就可以比較安心了。
原來如此,難怪之前看過有人專門去買蝦苗,原來是分開飼養的。這學問太多了,難怪你會想去學習,觸類旁通之下有可能找到適合的食物提高到大眼幼生的成功率。
你認為目前一隻陸寄居蟹的母蟹,釋幼後有幾成的機率可以到大眼幼生的階段呢?



基本上給予綠藻是給吃食的,並沒有期待可以做一個循環,因為我們飼養的水體比起養殖業都小太多,藻水基本上養不起來。又輪蟲體型太小,對於陸寄居蟹幼生來說可能嗜口性不佳,但最近我覺得也許在養凹足幼生上可以派上用場,因為凹足幼生比較小。不過縱使額外準備一種餌料生物,都是很困難的,因光準備豐年蝦就累了
是的,我也覺得準備一種餌料就很累了,頂多在去購買別人培育的輪蟲回來餵養,Howard之前有提到過輪蟲太小,的確比較適合凹足的幼生

背負的螺殼我昨天已經訂購了,你建議的螺殼比我想像中的更小,原來要背這一種才適合
非常感謝你適時的建議,不然我可就用錯了。



您的缸目前似乎已經有百隻以上的大眼幼生?還有多少蚤狀幼生呢?
目前應該還有數百隻蚤狀幼生,大眼幼生含今天撈的已經達到250隻,今天早上大眼幼生爆增,隨便撈都是,出門前已經撈了100隻左右,時間不夠就沒在撈下去了,只能等回家在撈了,只是大眼缸還是有死亡的情形。雖然死亡情形變少了
我都是早上撈完,等下班回家後才檢查大眼缸內死亡的大眼幼生,然後從晚上到隔天早上就都不會死亡,大眼幼生喜歡黑暗的環境嗎?或是需要可躲藏的黑暗空間?
目前想要用加蓋的方式來嘗試是否能降低死亡率,當然也有可能剛轉換完有一定的死亡率,我需要在多觀察看看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0 22: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2小時總計撈出了309隻大眼幼生
截至目前總計440隻大眼幼生,估計大概還有700多隻蚤狀幼生待轉換


但是死去的大眼幼生也很多,通常是換到大眼缸後沒多久死去的,原因還要再找找
大約死掉一半的數量


最後補上大眼們圍攻蝦肉的影片
https://i.imgur.com/ON8FVVF.mp4
發表於 2020-11-21 23: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一隻母蟹釋幼多少可以上陸」,真是很難的問題,要先計算母蟹釋幼幾隻蚤狀幼生才行。
我提供如何計算一隻母蟹的釋幼量方法,就是把母蟹所有的釋幼蚤狀幼生放在圓柱狀的水體中(例如大量杯),然後輕輕劃圈攪拌水體,使蚤狀幼生平均的分布在水體各處,然後拿虹吸管吸起一定水量的水體,裡面所含的蚤狀幼生隻數乘以(大量杯水量/虹吸管水量),即可推測出該隻母蟹的釋幼量。
例如拿5公升的量杯,拿虹吸管吸取10毫升的水體,如果水體中有5隻蚤狀幼生,該母蟹該次就釋幼5*500=2500隻。最後再計算大眼幼生有幾隻,就知道變成大眼幼生的機率啦。

不過我有時好幾隻母蟹洗卵,且我的產房母蟹直接釋幼在全旋缸,就沒辦法特別去計算了。
發表於 2020-11-21 23: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聖 於 2020-11-22 12:24 編輯

請嚴心大觀察解析大眼幼生為何一到大眼幼生缸就會死亡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可以克服,相信上陸率會大大提升。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在積極想方設法處理的,就是找出如何有效率的撈大眼幼生的方式。一隻隻用虹吸管吸,以嚴心大這次這麼成功的比例來說,實在是非常的累。之前我嘗試用16網目的來撈,雖然可以有效撈起大眼幼生,但仍夾雜第45期蚤狀幼生,並非完美的方法。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2 18:39:18 | 顯示全部樓層
c聖 發表於 2020-11-21 23:11
「一隻母蟹釋幼多少可以上陸」,真是很難的問題,要先計算母蟹釋幼幾隻蚤狀幼生才行。
我提供如何計算一隻 ...

原來如此,我也覺得要數清楚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問題
你的方法已經是算是很簡單的推估法了

我覺得我還是先把他們成功的上陸再來探討數量的問題好了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2 19:44:02 | 顯示全部樓層
c聖 發表於 2020-11-21 23:12
請嚴心大觀察解析大眼幼生為何一到大眼幼生缸就會死亡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可以克服,相信上陸率會大大提升 ...

是的,這兩天大眼幼生死亡率的問題困擾著我
目前還找不到原因,我再努力找找原因
想請問C聖大,你餵食大眼幼生後,多久會把餵過的食物取出?

撈大眼幼生的方式真的很累,我昨天使用虹吸管還是撈了3個小時,中間還請我弟幫忙接手輪流撈
還好昨天適逢周六,不然這些大眼幼生損失就很大了
前天睡前看到缸內都沒有大眼幼生,隔天早上一醒來就發現密密麻麻,真的是在晚上完成轉變的
後來Howard也告知我說,最近看到印尼的繁殖者在繁殖橙紅,發現大眼幼生似乎也都是在晚上完成轉變的

我也在想要怎麼撈大眼幼生比較簡便的方式,不過目前還沒有頭緒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2 19:4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另外在補充一下我的簡易上陸區


發表於 2020-11-23 11:57:16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眼幼生是一天餵--一次,所以是放24小時後取出。
上陸缸很面熟,有西方的風格
建議上陸缸放些珊瑚礁石,上陸的大眼幼生很小,一塊石頭可以躲很多個體,等著脫皮後成為幼蟹,加油!

另外在過程中把遇到的難關一一先寫下,等非繁殖期的時候一一想方法處理。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4 11: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2020年第一次的繁殖嘗試,到今天剛好滿一個月

可惜的是最後的2100隻大眼幼生,因為大眼幼生缸水質控制不佳,水質惡化,導致全體死亡。我太輕忽水質對大眼幼生的影響性,才導致這個結果。
不然很有希望上岸的。

這次繁殖的嘗試,我想就好像一場馬拉松一樣,開始的準備工作就好像練習一樣,花了蠻久的時間才準備到位。從釋幼後的第一天開始,手忙腳亂,後面才慢慢找到節奏,穩定下來,但是後期開始轉換大眼幼生,連續的撈取過程就好像在馬拉松第26公里處遇到的撞牆期一樣,讓人體力覺得疲憊又不能放棄的堅持,一直到了30天(30公里)對自己的判斷錯誤,沒辦法在堅持下去,只能覺得遺憾,又無奈。

不過這是很寶貴的經驗,爬在多次文章也需要親身嘗試過才知道箇中的滋味跟問題,這段時間也感謝C聖大跟Howard無私教導跟分享,待改進今年的問題之後,期待明年再次繁殖時,能體會第一次幼蟹上陸的喜悅
發表於 2020-11-24 16:56:50 | 顯示全部樓層
功敗垂成,實在是太太太可惜了
但第一次嘗試就有2100隻大眼幼生,簡直是太厲害了,我想明年一定會成功的,今年的經驗就是明年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
發表於 2020-11-24 20:39:25 | 顯示全部樓層
嚴心 發表於 2020-11-22 19:48
另外在補充一下我的簡易上陸區

嚴心大真的厲害
第一次接受繁殖寄居蟹的挑戰就打到最後的大魔王了
可惜沒閃過大魔王放的大絕
雖然小弟沒有試過繁殖寄居蟹
但看到嚴心大的上陸設置
想到自己在野外發現的寄居蟹上陸地點
很多超小蟹都集中此地
而且周邊是以珊瑚沙跟礁岩為主
半浸泡在海水間
因為小蟹剛上陸時還可以泡著海水不會像成蟹般很容易溺斃
記得以前看過C聖大的上陸缸
感覺就很接近天然的上陸地點
或許可以做為日後成功上陸的設置參考
 樓主| 發表於 2020-11-25 18:3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是的,今年的經驗真的很重要,明年再戰

我也買一些礁岩,只是剛到貨,沒來的及用上
謝謝,明年布置的方式也會朝這方向下去進行
發表於 2020-11-26 10:38:43 | 顯示全部樓層
ryoo 發表於 2020-11-24 20:39
嚴心大真的厲害
第一次接受繁殖寄居蟹的挑戰就打到最後的大魔王了
可惜沒閃過大魔王放的大絕

比喻的真好,真的是第一擊就連破外圍的多道堅強防禦,直接打到大魔王面前。
我也從嚴心大跟Howard的嘗試中學到很多,感謝你們,明年一起努力。
發表於 2021-2-17 09:38: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聖 於 2021-2-17 09:39 編輯
嚴心 發表於 2020-11-12 11:54
1.你的缸左右邊都是ㄇ型凹槽,可以準確的安置濾網,但下方部分就可能要從濾網處做新的設計,且如果下方能 ...

有買嚴心說的那個消音旋條,但發現尺寸不合,所以沒法用。但最近找到便宜又好用的方式,就是去路邊賣場找長條型的清瓶通條,插進落水管,就變的安安靜靜了,非常推薦





 樓主| 發表於 2021-2-17 19:4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真是好方法
這個東西我沒有想到,而且便宜好取得,好取出
常逛五金行果然有好東西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陸寄居蟹研究室

GMT+8, 2024-4-20 00:02 , Processed in 0.0340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